“只有在北寨村才能种!”北京农学院师生们奔着红杏来,还建起科技小院

2023-01-04 作者:admin   |   浏览(919)

一座科技小院,4间屋。四季转换两轮多,播种收获间,一群来自北京农学院的师生们在村里扎下了根,靠着有效的科学技术和一股子钻研的劲头,与一群京郊果农成为了彼此的三生有“杏”。

日出日落,师生们有干不完的农活、忙不完的生活。杏树园成了“实验站”,黄土、树叶甚至树干上流出的树胶都是研究对象;资深果农栽培果树时的“惯性动作”是最有意思的天然课本,被一条条收集起来分析背后的科学道理;拜师互联网、自修“工程专业”,建起袖珍版山顶气象站,尝试读懂风雨温湿和红杏间的对话;当然,还要张罗好自己的一日三食,看蓝天守绿水……“农学的师生们要回到田间地头,与果农同行同劳动,经历辛劳,体验收获,才能感受到土壤的温度。”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贾月慧的专业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跟“土”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作为科技小院的负责人,她直言,果农的经验,师生们的知识,通过小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新的研究方向不断被提出来,问题永远也解决不完,“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收获得更多一点。为了这个美好的目标,我们会不停地努力下去。”

“只有在北寨村才能种!”北京农学院师生们奔着红杏来,还建起科技小院
梁琼老师在田间指导交流读土品杏

红杏成熟时节,即便非周末,平谷区北寨村的红杏“销售一条街”也是熙熙攘攘,圆溜溜的杏被整齐地码放在纸箱里,每一颗杏的“脸蛋儿”上都透着粉扑扑的红晕,吸引着往来路人停车询价。

街口一过,路北一个小院,门口挂着北寨社区服务站的牌子。2019年12月13日,贾月慧师生团队在这儿建起了科技小院,并获得北京市委统战部授牌(统农033号)。小院一共4间屋子——一间实验室、一间多功能工作间,还有男女宿舍各一间。

在北寨村建小院,师生们就是奔着红杏来的。从地图上看,北寨村位于燕山山脉东端浅山区的狭长山谷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红杏的特殊口感和营养价值。1995年,我国著名果树专家闪崇辉将它正式命名为“北寨红杏”,该村也荣获中国“红杏第一村”的美誉。但是经年累月,红杏产业遇到了果品品质退化、病虫害频发、销售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帮着村民振兴红杏产业,一起找到‘杏’福的秘密,带动周边更多村子一起致富。”贾月慧说。

当下,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师贾月慧、刘杰、梁琼正带领着4名学生驻扎在小院开展科学研究。三位老师一直采用的是“走教”式教学——在不耽误学校正常教学前提下,每周挤出一天时间来小院。

“亲眼看看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还要问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叮嘱防疫事项和日常安全。”前几天,记者跟着贾月慧、刘杰一起探访小院,一下车他们就快步往实验室走,边走边解释,“来一趟开车就要2个多小时,只要到了,恨不得每分钟都掰开用。”

推开实验室的门,一包包用塑封袋装好的土样堆在门边。每包大约重2千克,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字母和数字。小院研究生王紫琦蹲下来,捧起一袋土介绍,“SOM”是土壤有机质的意思,“南山305”是这袋土采样的坐标位置代码,“0-15cm”表示所取土层厚度,“3”代表在这个土层取的第三袋土。

类似的土样,今年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要取大约2000袋。他们在北寨村里选定了300多个样本点,每个点位各取3袋土进行实验。王紫琦说:“拿回学校进行实验分析前,我们还要把每袋土铺开后进行预处理。”

大费周章地研究土,皆因北寨红杏的“乡土情结”。刘杰说:“只有在北寨村才能种出这种红杏,口味才酸甜适口。紧挨北寨的邻村,即便将红杏移栽过去,一样用心养护,红杏的味儿还是有差异。”这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神奇,原因需要从土里找。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研究,土里的秘密正在被逐渐揭开——

2021年,师生们在红杏产区选了24处采样点,在每棵杏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取土,按照不同深度,每次取土约2千克。同时,在北寨红杏的成熟期采集果实鲜样,每棵土壤取样树上也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机采集果实样品共9个。

对应的土和果带回实验室进行制样和分析。单是需要分析的指标就有十余项,包括土壤的pH值(酸碱度)、EC值(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还有果实的鲜重、维生素C含量、糖度、酸度和糖酸比等。所有数据还要经过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红杏产量、品质的关键因素。

贾月慧将拗口且专业的名词翻译过来:“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土壤中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会对树体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品质产生根本的影响。根据测定的数据,结合北京土壤定级标准,我们了解到,北寨村红杏种植区的土壤整体肥力呈良好状况。”

平平无奇的土壤中读出成百上千个数据,在科研人员眼里都是有趣的故事。例如,杏树因为好养活,比较耐贫瘠,被俗称“懒人树”。可研究发现,这句老话儿不全对,土对杏树长势的影响以往被低估了。“如果在尚未满足树体正常生长结果的情况下增施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能够明显改善杏树的生长状况。”刘杰解释,杏树开花后会迎来果实的迅速生长期,新梢生长需要氮元素,氮不足,新梢短,结果能力就弱;磷不足,枝条细软,分化不出优质花芽,根系发育也不佳;钾不足,枝梢养分转运能力就差。

这份土壤的“体检报告”还在不断完善着。王紫琦说,根据此前测定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等指标,我们给种植了杏树的区域土壤综合打分。今年土壤采样量更大了,希望进一步探索红杏生长的土壤环境。

“了解了什么样的土结的果口感最好,长势佳,我们就可以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贾月慧说,正在进行的土壤分析,为今后制定个性化土壤营养方案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支撑。

研究不停,意味着挖土的工作要继续下去。这件听上去不难的事儿,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们来说却并非易事——第一次用土钻,头一回拿着小铲子在树下蹲着刨土,手心磨出泡,咬牙接着干。

师生们相信,滴到土壤里的汗水,是让土壤敞开“心扉”的钥匙。

“只有在北寨村才能种!”北京农学院师生们奔着红杏来,还建起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师生山间摘杏之余“杏”好有你

通过一次又一次繁复、严苛的采样和测定后,师生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寨红杏产区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初步掌握了产区土壤肥力现状:土壤酸碱值处于5.87至7.91间,平均值为7.21,为中性土;土壤电导率代表了土壤的含盐量,红杏产区处于3.59至32.40毫西门子/厘米之间,平均值是10.53。刘杰说:“其实最适宜杏树生长的范围是26至56毫西门子/厘米。目前仅3.3%的采样土壤达标,这也给未来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师生们得出结论,不同果园区域间的土壤速效钾(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钾元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各采样点的标准差达到158.38毫克/千克。这表明果农的栽培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降低产区速效钾含量的差异。

一条条科学原理,听上去颇为高大上,让大多数人尤其是北寨村的果农们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师生们从前期调查中发现,北寨村近300户村民,种植红杏的年龄在45岁至84岁不等,其中近半数果农年龄在51岁至60岁,60岁到70岁的占到了23.5%。

“很多叔和婶儿种红杏已经十多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种植习惯,家家户户都有窍门,大家开始确实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小院研究生彭伊阳说,不过现在大家都愿意跟我们聊几句。

转变的原因,一如春播秋收,都是因果。岁月识人心,无需巧言。

村民刘迎春家的杏树害了虫,叶子蔫了,试了各种方法也没能控制住病害的迅速蔓延。眼瞅着即将成熟的红杏干瘪下来,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到科技小院求助。彭伊阳和同学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赶到杏树园后,一边观察一边给贾月慧打电话。

找到病因,贾月慧向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主攻植物病害的老师赵晓燕和任争光求方子,了解红颈天牛的防治方法。彭伊阳揣着本,去村民孔凡利家讨偏方儿——他有三十多年红杏种植经验,是北寨村远近闻名的诚信果农。“我有个驱虫水的方子,从年轻一直用到现在,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啊,但用着确实有效。”孔凡利边比划边说,把白糖、醋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煮沸,再加点白酒搅匀,把驱虫水放到容器里挂在树荫下,能驱虫。

经过专家和果农的集思广益,刘迎春家果树的虫害很快被控制了。后来,贾月慧还特意邀请其他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植保专家到北寨村,共同对村里的杏树进行大会诊,实地了解杏树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只有在北寨村才能种!”北京农学院师生们奔着红杏来,还建起科技小院

口碑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找上门来求妙招的果农们多起来。师生们干脆建起了“北寨信息”微信群,建起果农朋友圈。

“按说今年开花挺稳的,又不早,也没有倒春寒,但红杏坐果率低是啥原因啊?”

“@李叔您好,我是科技小院驻村研究生郭迎节,您家果园在哪儿?我们抽空过去看看!”

一问一答,有问必答。

流程编辑:TF063

标签: